古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三题
徐四海1; 夏锡骏2
2007-02-28
发表期刊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ISSN1008-4207
卷号No.73期号:01页码:51-54
摘要古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有“尔、汝、女、而、乃、若、戎、子”等八个。“子”很早就失去了尊称的意味,而具备一般代词的所有特点,是普通代词。方言的影响,加上古代汉语假借字、通假字的活跃,是造成古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多至八个的原因。
关键词古代汉语 第二人称代词 对称代词“子”
URL查看原文
语种中文
原始文献类型学术期刊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library.ouchn.edu.cn/handle/39V7QQFX/107340
专题国家开放大学江苏分部
作者单位1.江苏广播电视大学;
2.南京晓庄学院
第一作者单位国家开放大学江苏分部
第一作者的第一单位国家开放大学江苏分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徐四海,夏锡骏. 古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三题[J].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No.73(01):51-54.
APA 徐四海,&夏锡骏.(2007).古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三题.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No.73(01),51-54.
MLA 徐四海,et al."古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三题".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No.73.01(2007):51-54.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徐四海]的文章
[夏锡骏]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徐四海]的文章
[夏锡骏]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徐四海]的文章
[夏锡骏]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相关推荐
关于实施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的思考
论远距离开放大学学生的自主学习
论“注册视听生”的自主学习
起千年之衰的毛泽东草书——以毛泽东自作诗词手书为例
小学拼音教材与《汉语拼音方案》的关系
小学拼音教材与《汉语拼音方案》的理论阐释
成语中的古代汉语元素解读
“导学议练”教学模式在现代汉语课程中的应用
《清平乐·六盘山》研究中几个有争议的问题
基于心理学的成语修辞构造法研究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