蝼蚁与生命——《醉·生梦死》的表现主义人物隐喻分析
向曙曦
2016-12-23
发表期刊电影评介
ISSN1002-6916
卷号No.554期号:24页码:34-36
摘要<正>2015年台湾电影金马奖,导演张作骥的《醉·生梦死》受到重点关注,最终获得10项提名并赢得最佳女配角、最佳新演员、最佳剪辑、最佳原创音乐4项大奖,此片参展德国柏林电影节,也获得广泛好评。电影涉及到了很深的伦理讨论,对母子、兄弟、情人、同性恋等复杂的情感进行展现,触及到台湾底层、边缘人物徘徊无奈、被生活压迫的细微情感,整体的梦幻、沉沦是台湾文艺片中少见的风格。电影讲述了不被母亲认同的弟弟(外号老鼠)无
关键词《醉·生梦死》 心理电影 隐喻分析
DOI10.16583/j.cnki.52-1014/j.2016.24.012
URL查看原文
收录类别北大核心
语种中文
原始文献类型学术期刊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library.ouchn.edu.cn/handle/39V7QQFX/63180
专题国家开放大学重庆分部
作者单位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第一作者单位国家开放大学重庆分部
第一作者的第一单位国家开放大学重庆分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向曙曦. 蝼蚁与生命——《醉·生梦死》的表现主义人物隐喻分析[J]. 电影评介,2016,No.554(24):34-36.
APA 向曙曦.(2016).蝼蚁与生命——《醉·生梦死》的表现主义人物隐喻分析.电影评介,No.554(24),34-36.
MLA 向曙曦."蝼蚁与生命——《醉·生梦死》的表现主义人物隐喻分析".电影评介 No.554.24(2016):34-36.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向曙曦]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向曙曦]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向曙曦]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相关推荐
《刺客聂隐娘》的叙述角度与审美风格
新媒体使用对成人教育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对策
一种教育宣传栏
浅析王家卫影片《春光乍泄》的人物形象
双重视角下的“乡土”解读
“平淡”与“伟大”的诗艺——评重庆抗战话剧《雾重庆》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移动学习设计与实践——以泛在学习环境下成人教育类课程为例
开放教育(专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课程微型移动学习活动设计——以《教师口语》课程为例
基于移动端的混合式教学研究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