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歌《包楞调》的美学意义与演唱技巧浅析
谭冉
2015-02-15
发表期刊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ISSN1008-7508
卷号No.158期号:02页码:86-87
摘要《包楞调》是流行在山东成武地区的民间歌曲,从文化背景与传承发展、词曲、演唱三个方面综合体现了山东民间小调的美学特征。从历史文化背景与传承发展方面看,背景底蕴丰厚,经过演唱者的二次创作得到很好的发展;从词曲方面看,极具地域风格的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从歌曲的演唱方面看,体现出了方言特色美与音色美、咬字美和拖腔美的特点。
关键词山东民歌 《包楞调》 曲调风格 地域语言风格 演唱技巧 美学意义
URL查看原文
语种中文
原始文献类型学术期刊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library.ouchn.edu.cn/handle/39V7QQFX/66711
专题国家开放大学安徽分部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第一作者单位国家开放大学安徽分部
第一作者的第一单位国家开放大学安徽分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谭冉. 山东民歌《包楞调》的美学意义与演唱技巧浅析[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No.158(02):86-87.
APA 谭冉.(2015).山东民歌《包楞调》的美学意义与演唱技巧浅析.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No.158(02),86-87.
MLA 谭冉."山东民歌《包楞调》的美学意义与演唱技巧浅析".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No.158.02(2015):86-87.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谭冉]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谭冉]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谭冉]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相关推荐
微山湖畔的民间文化艺术——端鼓戏
老年大学音乐欣赏课程实施现状与策略研究
地方民歌在当代传承和发展之启示——以《茉莉花》为例
基于国外经验的安徽省老年大学课程设置优化策略
开放大学视域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课程教学探析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