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牛子宫内菌群变化规律及致病性研究 | |
胡文举1,2; 宋艳画3; 秦佳辰1; 石奎林4; 于文浩1; 刘远哲1; 王新庄1 | |
2014-09-05 | |
发表期刊 | 湖北农业科学 |
ISSN | 0439-8114 |
卷号 | 53期号:17页码:4115-4119 |
摘要 | 为探索河南省郏县红牛产后子宫内菌群变化规律及各菌种的致病性与耐药性,采集21头产后健康的郏县红牛子宫内容物,进行了细菌计数、生化鉴定、致病性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正常分娩后1 d牛子宫内即呈现污染状态,共分离出70株(9种)细菌,产后第8天子宫内细菌数量和种类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88±0.65)×107个/g和79株(9种),随后细菌数量和种类开始减少;产后第36天产吲哚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 indologenes)未分离到,第43天产吲哚金黄杆菌、乳房链球菌(Streptococcus uberis)、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4种细菌未分离到。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对小鼠致病性较强,大肠埃希菌组小鼠腹腔攻毒后24 h内全部死亡,其余组小鼠在腹腔攻毒后2 d内全部死亡。大肠埃希菌、蜡样芽孢杆菌、藤黄微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产吲哚金黄杆菌均对阿莫西林和氨苄西林耐药,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强力霉素、氯霉素、头孢他啶均敏感。 |
关键词 | 郏县红牛 子宫内菌群 致病性 药敏试验 |
DOI | 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4.17.109 |
URL | 查看原文 |
收录类别 | 北大核心 |
语种 | 中文 |
资助项目 | 河南省优质肉牛专项(11020311);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3B230963) |
原始文献类型 | 学术期刊 |
文献类型 | 期刊论文 |
条目标识符 | http://ir.library.ouchn.edu.cn/handle/39V7QQFX/69525 |
专题 | 国家开放大学河南分部 |
作者单位 | 1.河南农业大学; 2.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3.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4.平顶山市郏县红牛繁育中心 |
第一作者单位 | 国家开放大学河南分部 |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 胡文举,宋艳画,秦佳辰,等. 产后牛子宫内菌群变化规律及致病性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7):4115-4119. |
APA | 胡文举.,宋艳画.,秦佳辰.,石奎林.,于文浩.,...&王新庄.(2014).产后牛子宫内菌群变化规律及致病性研究.湖北农业科学,53(17),4115-4119. |
MLA | 胡文举,et al."产后牛子宫内菌群变化规律及致病性研究".湖北农业科学 53.17(2014):4115-4119. |
条目包含的文件 | 条目无相关文件。 |
个性服务 |
查看访问统计 |
谷歌学术 |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胡文举]的文章 |
[宋艳画]的文章 |
[秦佳辰]的文章 |
百度学术 |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胡文举]的文章 |
[宋艳画]的文章 |
[秦佳辰]的文章 |
必应学术 |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
[胡文举]的文章 |
[宋艳画]的文章 |
[秦佳辰]的文章 |
相关权益政策 |
暂无数据 |
收藏/分享 |
相关推荐 |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
修改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