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的意义——分析托尼·莫里森小说中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高黎
2012-06-01
发表期刊名作欣赏
ISSN1006-0189
卷号No.398期号:18页码:21-22
摘要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女作家。本文以《宠儿》和《秀拉》为例,分析了"美国式"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对黑人形成自己的"个体"观念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黑人个体与群体关系的"破碎"。这种"破碎"体现了美国黑人在面对白人主流文化与非洲黑人亚文化时选择的矛盾。通过展示这种矛盾,莫里森试图说明,在多元化的历史条件下,美国黑人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在美国社会中的位置:一方面要立足于非洲黑人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必须接受白人主流文化中积极有益的成分。
关键词“破碎” 个人主义 黑人个体 黑人社区
URL查看原文
语种中文
原始文献类型学术期刊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library.ouchn.edu.cn/handle/39V7QQFX/79141
专题国家开放大学陕西分部
作者单位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公共管理系
第一作者单位国家开放大学陕西分部
第一作者的第一单位国家开放大学陕西分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高黎. “破碎”的意义——分析托尼·莫里森小说中个人与群体的关系[J]. 名作欣赏,2012,No.398(18):21-22.
APA 高黎.(2012).“破碎”的意义——分析托尼·莫里森小说中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名作欣赏,No.398(18),21-22.
MLA 高黎."“破碎”的意义——分析托尼·莫里森小说中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名作欣赏 No.398.18(2012):21-22.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高黎]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高黎]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高黎]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相关推荐
傅来兮教授主持课题获国家语委科研立项
智能制造时代高职人才培养需求变化及应对策略
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与宗教——对文艺复兴的再认识
二类本科院校课时压缩利弊及对策——以某地方学院文学院为调研中心
十四行诗的起源、兴起与流变
梦幻、寓意织就的时间迷宫——读博尔赫斯的《南方》
《圣经》及其文学影响综述
哈姆雷特经典独白分析
隐喻的漫游——解析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双重声音”问题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