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认同机制的建构
常素梅; 张晓芳
2010-02-10
发表期刊绥化学院学报
ISSN1004-8499
卷号30期号:01页码:162-164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能否真实认同和自觉践行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能否得到发挥的重要标志。充分认识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心理特点,掌握他们对事物的心理认同过程,积极建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心理认同机制,将为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心理认同机制 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学生
URL查看原文
语种中文
资助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立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高职院校“爱的行为”教育模式研究》(项目号:D/2008/01/051)阶段性成果
原始文献类型学术期刊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library.ouchn.edu.cn/handle/39V7QQFX/91827
专题国家开放大学湖南分部
作者单位常州市广播电视大学
第一作者单位国家开放大学湖南分部
第一作者的第一单位国家开放大学湖南分部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常素梅,张晓芳.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认同机制的建构[J]. 绥化学院学报,2010,30(01):162-164.
APA 常素梅,&张晓芳.(2010).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认同机制的建构.绥化学院学报,30(01),162-164.
MLA 常素梅,et al."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认同机制的建构".绥化学院学报 30.01(2010):162-164.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常素梅]的文章
[张晓芳]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常素梅]的文章
[张晓芳]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常素梅]的文章
[张晓芳]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相关推荐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与思考——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
2012年常州市城市社区居民科学素养调查研究
新时期巩固政治合法性基础的路径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视角
论开放大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困境与破解路径
远程开放教育中实现人文关怀的有效策略——“交互距离模型”理论的应用
高职院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实现路径的探索
高职院校“爱的行为”实践教育探索——以常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为例
生态现代化背景下中国发展理念的转向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之思考
生态学视阈下终身教育共同体内涵及关系建构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