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整体“旋律”的情感意味
杨朴1; 杨旸2
2015-07-15
发表期刊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ISSN1009-9506
卷号31期号:07页码:54-58
摘要《再别康桥》的"旋律"由三部分构成:首先是怅惘、忧伤和悲凉的情绪,继而是甜蜜(不无忧伤)的追忆,最后又重新回到怅惘、忧伤和悲凉的情绪。这三部分形成了一种整体性旋律结构,这种整体旋律结构表现了一种整体性情感模式。《再别康桥》对读者的巨大魅力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整体旋律的作用,它虽然是潜隐的,但却能同构性控制读者的情感力量,而且整体旋律表现的是一种原型性情感模式,因而,整体旋律的作用其实就是原型情感模式的作用。无数的读者无数次地反复吟诵《再别康桥》,原因就在于它表现了他们内心中的情感模式:怅惘中对美好的追寻、追思与追忆。
关键词《再别康桥》 语言 旋律 情感模式 艺术魅力
URL查看原文
语种中文
原始文献类型学术期刊
文献类型期刊论文
条目标识符http://ir.library.ouchn.edu.cn/handle/39V7QQFX/709
专题国家开放大学总部_实验学院_教学实验中心
作者单位1.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2.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实验学院
推荐引用方式
GB/T 7714
杨朴,杨旸. 《再别康桥》整体“旋律”的情感意味[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5,31(07):54-58.
APA 杨朴,&杨旸.(2015).《再别康桥》整体“旋律”的情感意味.玉溪师范学院学报,31(07),54-58.
MLA 杨朴,et al."《再别康桥》整体“旋律”的情感意味".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31.07(2015):54-58.
条目包含的文件
条目无相关文件。
个性服务
查看访问统计
谷歌学术
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杨朴]的文章
[杨旸]的文章
百度学术
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杨朴]的文章
[杨旸]的文章
必应学术
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杨朴]的文章
[杨旸]的文章
相关权益政策
暂无数据
收藏/分享
相关推荐
神圣与世俗的对立与冲突——《红楼梦》主题的重新探讨
《后赤壁赋》与《前赤壁赋》的“叠合”与“互文”
女性文明的象征符号——熊陶尊造型意义的文化解读
牛河梁女神庙的真相再揭秘——记文学人类学家与考古学家的一次对话
萨满的“二神转”及其神话原型
萨满的“野人舞”及其神话原型
所有评论 (0)
暂无评论
 

除非特别说明,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并保留所有权利。